前幾天看世足賽,剛好看到一場德國出戰瑞典的比賽,依照規矩,會先演奏雙方的國歌再開始比,由於德國是地主國,進場的德國球迷幾乎要把球場坐滿,超過6萬人一起唱德國國歌,那樣的震撼實在很大,個人覺得這樣對於國家認同及民族認同有很大的幫助。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就沒打從心裏跟著一大群人好好唱一次國歌了,就算之前電影院還有撥國歌,那也只是大家靜靜等它撥完而已,而且,在那樣的場合,若是你大聲唱國歌,恐怕大家都會看你一個表演。在國際場合,有中共的打壓,不管是任何體育賽事,就算有中華隊出賽,也不是撥國歌。在國內,現在國家認同都有問題了,要在大場合一起撥國歌,也沒這機會。還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有這樣的機會,感受一下那種幾萬人一起唱國歌的震撼。
2006-06-27
2006-06-25
live-f1
2006-06-17
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巡禮
昨天是北宜高速公路全線通車的日子,很早之前我就決定,通車第一天我就要去走。晚上下班與同事打完保齡球之後,已經晚上11點多,就開車上去國道三號,然後切上去國道五號,並不覺得有什麼車流,畢竟已是晚上11點多。接著首先看到南港隧道 455 公尺,馬上接著石碇隧道 2401 公尺,再走沒多久,會先經過石碇休息站以及石碇交流道,這是雪山隧道還沒通車時,我曾經走過的最遠距離。再走沒多久,能夠看到坪林行控中心,再往前走沒多久,會看到烏塗管制站,有個類似崗哨這樣的建築,這應該是考量到若是前方的隧道有狀況,可以再這裏就直接疏散車流,接著是烏塗隧道 245 公尺,過了烏塗隧道之後往南,右邊山坡上可以看到一尊觀音佛像,很像基隆主普壇上面的那尊觀音佛像。接著經過彭山隧道 3901公尺,再走一公里就能看到到頭城之前的最後一個隧道,著名的長 12.9 公里的雪山隧道。走進隧道之後,發現其實這隧道已經很完善了,看得出來其實一陣子之前就已經全部完工,只是這工程實在太艱鉅,花很多時間在測試,所以才會現在才通車。這隧道共有二線,上面的燈光只有一排,是靠內線,通車第一天,全部的燈光都打開了。隧道內溫度比起外面,至少高了三度左右,這樣長的隧道,通風實在很重要,聽說若是塞車超過30分鐘,隧道內的溫度會成長到50度。過了隧道,馬上映入眼簾的是頭城的夜景,這樣遼闊的畫面,個人覺得不輸給陽明山上看下來的台北市夜景。再來,就是頭城收費站以及頭城交流道,通車第一天,暫停收費,再來的交流道,依序是宜蘭,羅東,蘇澳,看得出來頭城段一直到蘇澳的國道5號,早在雪隧通車前就已通車。過了羅東之後,我看到高速公路二旁的護欄兩側有類似北市麥帥大橋的燈光,下面則是一片平坦,下面應該就是蘭陽平原。一直走到蘇澳之後,會看到第二個收費站,蘇澳收費站,接著就到終點,總長度為58公里,雖然只花了大約45分鐘就從南港開到蘇澳,但是這段卻花了很多工程人員15年的時間建造,尤其是雪隧那一段,真的是鬼斧神工,全體國人真的要為所有參與國道5號建造的工程人員致敬。
2006-06-14
Google earth for Linux
一看到 google earth 出 Linux 版之後,馬上在第一時間就去下載來用,我裝 Google earth 的平台是 AMD K7 2400+, NVidia FX5200, slackware 10.0, 2.6.16.20 kernel,之所以會選擇這個平台裝只是因為這台機器有 NVidia 圖形加速卡,跑得會比較順,其他的平台,就我之前裝 windows 版本的結果,就算可以裝,效能也會很差,還是算了。
從一開始執行 GoogleEarth.bin 一直裝到完開始跑程式,都沒有遇到任何錯誤訊息,我本來預期會有阻礙的,因為現在 ubuntu, SuSe, Fedora Core 5 等強調 user friendly 的 distribution 一大堆,我實在很怕這軟體會突然 check 我的 distribution,然後跟我講不支援 slackware,原本我還想 hacking 一下的...。
執行了 .bin 檔之後,馬上就跑出來 license agreement 頁,心情突然好了起來,"I agree"之後,接著就要我指定安裝目錄,指定安裝目錄下面那個選項是要建 symbolic link,default 的位置居然是 /home/neo/apps/Acrobat7/bin,看來這軟體應該是直接去抓 PATH 環境變數...,我選擇把那選項拿掉,之後就沒再問任何問題,直接裝到完。
接下來就是熟悉的畫面了,下圖上面那條藍色 bar 是我 twm 的 title bar,在這大家幾乎都用 Gnome, KDE, 或是 XFCE 的時代,只有 16 色的 twm 還真的看起來很不搭調。
最後,我還是得到自已住的城市逛逛,看看從 Linux 版的 Google earth 看基隆會是什麼樣子,發現一切正常(廢話!),看來我 windows 版的 google earth 可以移除了。
從一開始執行 GoogleEarth.bin 一直裝到完開始跑程式,都沒有遇到任何錯誤訊息,我本來預期會有阻礙的,因為現在 ubuntu, SuSe, Fedora Core 5 等強調 user friendly 的 distribution 一大堆,我實在很怕這軟體會突然 check 我的 distribution,然後跟我講不支援 slackware,原本我還想 hacking 一下的...。




Google Browser sync
我在家裏以及公司共有5台機器在工作,若是再加上同一台機器不同的 partition,則共有11個OS,我這11個OS在不同情況下都會用到 web browser,這時候,bookmark 的 sync 就很累了,我是用一個主要的 bookmark,然後所有新增或是移除 bookmark,都在這裏進行,然後再手動 copy 到不同機器上面去,只是這樣還是很累。現在用了 Google browser sync 之後,所有不同機器上面的 Firefox 都可以 sync bookmark, 實在是很方便,唯一需要改變的,就是我原本有些機器上面會用 seamonkey,這時候就得都換成 Firefox + Thunderbird,除了 bookmark sync 之外,我覺得還少了 cache sync 功能,若是能再加上去那就更好,所謂的 cache sync,我是指,我幾乎每天都會看 linuxtoday 新聞,若是我在不同的機器上面看 linuxtoday 新聞,我沒辨法知道我之前看到那一則新聞,這時候若是有 cache sync,那我就能夠在不同的機器上面看 linuxtoday,之後每換一個平台都還是能夠從新的新聞看下去,這應該是更方便的一個功能。
PS.後來發現,其實 cache 也有 sync,是我原本沒發現!
PS.後來發現,其實 cache 也有 sync,是我原本沒發現!
2006-06-07
what?中央的 email 畢業後只保留5年?
考上中央資工所在專班之後,我自已蠻注意的一件事是到底開學後,學校配發下來的 email account 可以用多久。其實在現在這個網路時代,每個人都有好幾十個 email account,像 gmail,rediffmail 都給到 GB 的 email 容量時,學校配發的 email,再怎麼給你大,頂多就是 一、二百 MB,不太可能會到 GB,就實用性來講,我可能根本就看不上眼,但,學校給的 email 有多大早就不是重點了,重點是,我可以用它多久?email 愈來愈成為我個人重要的溝通工具時,一個固定的 email 就重要多了,我今天換了一家公司工作,email 就跟著換掉,但,在這工作當中累績的人脈以及結交的朋友卻不會因此而消失,若是有個永久有效的 email account 跟著我,我可能其他 email account 都不去用它了,因為,我今天認識某個人,跟他交換 email account,像是交換電話號碼,這號碼若是跟著我一輩子,我根本也就不用在換號碼時通知他,會方便很多,這一點,為什麼中央都不能為校友們多想一想?
我今天想要中央永久有效 email 的另一個原因是,考上中央資工所,我覺得很光榮,以後想隨時隨地都用這個 account,其他較小的 email 就不去用它了,給別人 email account 時,可以隨時提醒自已,做任何事都要好好表現,不可以丟中央資工的臉,然後,聽到別人的評價會是:"哦,是中央的,難怪表現這麼好",而不是"啊,這樣的表現,居然還是中央出來的?"
我今天想要中央永久有效 email 的另一個原因是,考上中央資工所,我覺得很光榮,以後想隨時隨地都用這個 account,其他較小的 email 就不去用它了,給別人 email account 時,可以隨時提醒自已,做任何事都要好好表現,不可以丟中央資工的臉,然後,聽到別人的評價會是:"哦,是中央的,難怪表現這麼好",而不是"啊,這樣的表現,居然還是中央出來的?"
2006-06-06
瘋趴(Fon Party)
今天去參加了"瘋趴"(Fon party),說實在的,還好是免費參加,不然,回來肯定是幹到死。
唯一有價值的,大概就是 Martin 的 Fon 介紹了,我聽起來,這個技術像是 wireless sensor network,但我沒發問,無從確定二者的異同,不過後來看他拿了一個 "social router" 出來之後,就算 Fon 與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有關,這之間還是有差異,也算是解答了我的問題,所以就沒問了。
中途我就離場了,因為實在是受不了,Martin 的 session 結束之後,接下來的 session,由 Schee(抱歉,我不知道有沒有拼錯) 講 How to Fon Blog and how to Blog Fon,講得怎樣,我不是很清楚,因為坐在最後面的那群朋友相互"討論"的聲音實在是太大了,坐我前面的外國朋友以及我,還有包括其他人,頻頻回頭看他們到底在做什麼,怎麼好意思台上講,台下也跟著講,讓其他人想聽台上講話都聽不到,但坐最後面那群朋友不知道是沒看見我們在看他們還是怎麼的,一點都不介意,這我實在是很佩服。
Schee 講完之後,由負責串場的 YK Lin 評論他對 Schee session 的感想?我與 YK Lin 不熟識,不清楚他是在評論還是只是講他的感想,說實在的,若是要講你的感想,可以等到討論的時間,再與大家以及 Schee 一起討論他剛剛的 Idea,會挑在那個時候講,表示要大家聽你的意見,那就是評論了,若是早知道會有 YK Lin 的評論時間,而且還是那樣的內容,那我肯定先早一步離開。
接下來由 Ilya Lee 講他的 session,Ilya 一上台,我看他拿著一部 PowerBook 就知道,他等一下肯定會 show 一下他的 Aqua,果不其然,上台後,稍微用 Expose "找"了一下到底那該死的投影片放在那兒?還真是炫,看來,我也要趕快把 skippy 給裝起來。
我個人一直覺得,像這樣 open source,又偏向 Linux 的聚會,大家都應該要用 Linux 才對,怎麼會用 OS X 呢?這就像我有很多原廠的朋友,明明公司賣的東西與 Linux 高度相關,但自已用的 notebook 裏面灌的卻都是 WinXP,Office suite 都用 MSOffice 2003,這,怎麼會有說服力呢?
接下來他講他的 session,講的內容如何,我沒有資格評論,不過,他怎麼會想用中英夾雜的方式來講他的 session 呢?若是因為考量到 Martin 以及在場有幾位外國朋友,怕他們中文聽不懂,他大可以直接用英文講,大家又不是聽不懂"正統"的英文,一句中文一句英文地講,在我看來,後面接的那句英文,似乎是要翻譯前面講的那句中文,但,那樣的英文,那樣的翻譯,實在是讓我聽不下去,就直接走了。
聽說會後能抽一個類似 AP 那樣的東西,我不確定,不過,就把機會留給撐到最後的朋友們吧,要我忍受那樣品質的"瘋趴",只為了抽一個 AP,我還是算了。
玩 Linux 這麼久,第一次嘗試參加社群的活動,得到這樣的經驗,看來,以後真的得慎選活動來參加,不要照單全收,只會浪費寶貴時間而已。
唯一有價值的,大概就是 Martin 的 Fon 介紹了,我聽起來,這個技術像是 wireless sensor network,但我沒發問,無從確定二者的異同,不過後來看他拿了一個 "social router" 出來之後,就算 Fon 與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有關,這之間還是有差異,也算是解答了我的問題,所以就沒問了。
中途我就離場了,因為實在是受不了,Martin 的 session 結束之後,接下來的 session,由 Schee(抱歉,我不知道有沒有拼錯) 講 How to Fon Blog and how to Blog Fon,講得怎樣,我不是很清楚,因為坐在最後面的那群朋友相互"討論"的聲音實在是太大了,坐我前面的外國朋友以及我,還有包括其他人,頻頻回頭看他們到底在做什麼,怎麼好意思台上講,台下也跟著講,讓其他人想聽台上講話都聽不到,但坐最後面那群朋友不知道是沒看見我們在看他們還是怎麼的,一點都不介意,這我實在是很佩服。
Schee 講完之後,由負責串場的 YK Lin 評論他對 Schee session 的感想?我與 YK Lin 不熟識,不清楚他是在評論還是只是講他的感想,說實在的,若是要講你的感想,可以等到討論的時間,再與大家以及 Schee 一起討論他剛剛的 Idea,會挑在那個時候講,表示要大家聽你的意見,那就是評論了,若是早知道會有 YK Lin 的評論時間,而且還是那樣的內容,那我肯定先早一步離開。
接下來由 Ilya Lee 講他的 session,Ilya 一上台,我看他拿著一部 PowerBook 就知道,他等一下肯定會 show 一下他的 Aqua,果不其然,上台後,稍微用 Expose "找"了一下到底那該死的投影片放在那兒?還真是炫,看來,我也要趕快把 skippy 給裝起來。
我個人一直覺得,像這樣 open source,又偏向 Linux 的聚會,大家都應該要用 Linux 才對,怎麼會用 OS X 呢?這就像我有很多原廠的朋友,明明公司賣的東西與 Linux 高度相關,但自已用的 notebook 裏面灌的卻都是 WinXP,Office suite 都用 MSOffice 2003,這,怎麼會有說服力呢?
接下來他講他的 session,講的內容如何,我沒有資格評論,不過,他怎麼會想用中英夾雜的方式來講他的 session 呢?若是因為考量到 Martin 以及在場有幾位外國朋友,怕他們中文聽不懂,他大可以直接用英文講,大家又不是聽不懂"正統"的英文,一句中文一句英文地講,在我看來,後面接的那句英文,似乎是要翻譯前面講的那句中文,但,那樣的英文,那樣的翻譯,實在是讓我聽不下去,就直接走了。
聽說會後能抽一個類似 AP 那樣的東西,我不確定,不過,就把機會留給撐到最後的朋友們吧,要我忍受那樣品質的"瘋趴",只為了抽一個 AP,我還是算了。
玩 Linux 這麼久,第一次嘗試參加社群的活動,得到這樣的經驗,看來,以後真的得慎選活動來參加,不要照單全收,只會浪費寶貴時間而已。
2006-06-04
東京鐵塔
前幾天看了一部日本電影"東京鐵塔",是一部值得推薦的好片,片尾曲選自山下達郎唱的 Forever Mine,相當好聽,而且光是看這首歌所選的曲名,就知道製作單位在選歌的時候真的是有用心去挑,不像國內的偶像劇的片頭及片尾曲都只是隨便選目前市面上的新專輯的主打歌,這部片用心的程度實在高出太多太多了。我也已經很久沒有看到這麼令我在看完電影之後還會去想到底導演或是原著作者想表達出的意念到底是什麼的電影了。
這是一部敘述二個年輕人愛上二個有夫之婦的電影,劇中的二個年輕人,由於是單身,可以自由選擇愛人,問題及壓力比較小,但是二個有夫之婦就不同了,由於是已婚身份,時時刻刻都得注意在與愛人相處的時候,是不是影響到了另一個身份所應扮演的角色,所以,問題及壓力比較大。沈浸在愛情當中的二個人,一定會有誰愛誰比較多或是誰依賴誰比較多這樣的現象,這部電影用的手法是,其中一對,男方愛(或是依賴這樣的關係)女方較多,另一對則是相反,以此來探究婚外情現象當中,二種不同程度的依賴關係。與其他描寫婚外情電影不同的是,東京鐵塔不以婚姻當中出現問題開始出發,而是假設二個較年長的女子遇到喜歡的人,但剛好自已是已婚身份,我覺得這樣的表達手法要說明的是:一,婚外情出現的原因不全然是因為婚姻出現問題,二,要把劇中二位男主角的罪惡壓到最低,為什麼第二點這麼說,我覺得若是沒有把第二點突顯出來,那麼大家在看這部片的同時,就會認為二位男主角本身是罪惡的,而不會去探究其他值得探討的部分。
對於日本這樣一個通姦除罪化的國家而言,婚外情在法律上已經沒問題,剩下的,就是道德面與輿論,以及認真思考對方是否真是自已生命當中少不了的那個人,我常常覺得,還沒通姦除罪化的國家,許多女性會把婚姻當做栓住對方的最後一項武器,以為這樣就能保障自已,然後讓男人死心踏地地跟著自已,實在是愚不可及,劇中的阿透與清水並沒有因為這個問題而分開,另一對各自回去過自已原本的生活也不是因為這原因,這其實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發,有沒有通姦除罪化,對於婚姻本身的品質而言,沒有任何幫助,倒是,自已適合及想過怎樣的生活,影響婚姻品質反而較大。
我不曉得日本在也算離婚率高的國家,跟日本的通姦除罪化本身有沒有任何關係,但是我想,通姦除罪化這議題,以後在台灣應該也會常常被拿出來討論才對。
這是一部敘述二個年輕人愛上二個有夫之婦的電影,劇中的二個年輕人,由於是單身,可以自由選擇愛人,問題及壓力比較小,但是二個有夫之婦就不同了,由於是已婚身份,時時刻刻都得注意在與愛人相處的時候,是不是影響到了另一個身份所應扮演的角色,所以,問題及壓力比較大。沈浸在愛情當中的二個人,一定會有誰愛誰比較多或是誰依賴誰比較多這樣的現象,這部電影用的手法是,其中一對,男方愛(或是依賴這樣的關係)女方較多,另一對則是相反,以此來探究婚外情現象當中,二種不同程度的依賴關係。與其他描寫婚外情電影不同的是,東京鐵塔不以婚姻當中出現問題開始出發,而是假設二個較年長的女子遇到喜歡的人,但剛好自已是已婚身份,我覺得這樣的表達手法要說明的是:一,婚外情出現的原因不全然是因為婚姻出現問題,二,要把劇中二位男主角的罪惡壓到最低,為什麼第二點這麼說,我覺得若是沒有把第二點突顯出來,那麼大家在看這部片的同時,就會認為二位男主角本身是罪惡的,而不會去探究其他值得探討的部分。
對於日本這樣一個通姦除罪化的國家而言,婚外情在法律上已經沒問題,剩下的,就是道德面與輿論,以及認真思考對方是否真是自已生命當中少不了的那個人,我常常覺得,還沒通姦除罪化的國家,許多女性會把婚姻當做栓住對方的最後一項武器,以為這樣就能保障自已,然後讓男人死心踏地地跟著自已,實在是愚不可及,劇中的阿透與清水並沒有因為這個問題而分開,另一對各自回去過自已原本的生活也不是因為這原因,這其實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發,有沒有通姦除罪化,對於婚姻本身的品質而言,沒有任何幫助,倒是,自已適合及想過怎樣的生活,影響婚姻品質反而較大。
我不曉得日本在也算離婚率高的國家,跟日本的通姦除罪化本身有沒有任何關係,但是我想,通姦除罪化這議題,以後在台灣應該也會常常被拿出來討論才對。
2006-06-01
Google File System
剛閱讀了 OSWeekly 的 一篇文章 Unleashing Google File System: An Overview看起來 Google 開發了一個自已用的分散式 File System,用以存取及分享分散在不同機器上面的磁碟空間。GFS 除了一般分散式檔案系統的功能之外,另外也實作了自已的需求,像是
我自已本身平常也有二、三台機器同時在工作,而我是使用 NFS 來存取散在其他機器上面的資源,不知道是自已不會設定還是怎麼的,總覺得效能不夠好,才二、三台機器共不到 100g 的磁碟空間而已,每次開個 mozilla 然後 profile 是放在 NFS 上面時,光等 mozilla 開起來就得等上個幾分鐘,不曉得是否有朝一日可以在 Linux 上用到 GFS,到時候來看看效能如何。
等等。
optimized for nontraditional access patterns
specific application workload
specific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designed for component failure
Must include: monitoring, error detection, fault tolerance, automatic recovery
我自已本身平常也有二、三台機器同時在工作,而我是使用 NFS 來存取散在其他機器上面的資源,不知道是自已不會設定還是怎麼的,總覺得效能不夠好,才二、三台機器共不到 100g 的磁碟空間而已,每次開個 mozilla 然後 profile 是放在 NFS 上面時,光等 mozilla 開起來就得等上個幾分鐘,不曉得是否有朝一日可以在 Linux 上用到 GFS,到時候來看看效能如何。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