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26

很多事是學不完的

許多程式開發工具或是程式語言,我用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左圖那個 VB6,算算從3.0時代開始,我用超過10年了,我一直天真的以為,用了超過10年的工具,應該所有的功能都知道才對,其實不然。

如左圖所示,某一次寫一支 VB 程式時,一陣手忙腳亂再加上多個程式間切來切去之下,無意間我對著我的 Form 按下 Ctrl+V 之後,看到我的 Form 變成這付模樣,我的直覺是這大概是 VB 的 bug,所以我也很直覺地關掉 VB 再開一次,之後,我不死心,再度對著 Form 按Ctrl+V,發現出現一模一樣的現象,這應該就是我的問題了,但,從沒遇到這情況的我,還是不清楚這現象從何而來,我就 copy 了一張圖,然後對著 Form 再度按下 Ctrl+V,這下子,Form 的底圖換成了那張圖,這時我才知道這是因為我按下 ctrl+v 同時,也指定了 form 的 picture 的屬性,而,我之前 Ctrl+C 的是一個字串,上圖其實是五個中文字疊在一起的模樣,form 的 picture 屬性我用過,但是 Ctrl+C 一串字貼到 picture 屬性會變成什麼現象,我就不知道了,還造成我大驚小怪,還自以為用了10年工具應該要什麼都知道,真是慚愧。

Scott McNealy Steps Down as Sun CEO

剛閱讀了 Daniel Lyons 的 blog Don't Blame Scott,裏面提到 Sun 的 CEO, Scott McNealy 下台的事與Sun 的興衰,以及 Sun 的員工 Larry McVoy 早在 1994 就建議 Sun 開放 Solaris 原始碼的故事,裏面有一句話提到 Larry McVoy 講的話:
"If they had done what I suggested, I am 99% sure that Linux wouldn’t exist today."
身為 Linux 的愛好者,我倒覺得不見得這麼絕對。Linux 之所以成功(姑且稱 Linux 目前是成功的)當然有很多主客觀及內外在因素,其中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部分 Linux 愛好者,當初投入 Linux 陣營其實只是很單純地因為 Linux 夠開放以及為了反 Microsoft 而已,倒不見得是因為 Linux 有任何功能或是技術上的特點比 Microsoft 的同等級產品有多先進,Linux 上面跑的 XWindow 跟 Microsoft 的視窗介面比起來,效能如何?Microsoft 的 MSOffice 與 Linux 上面跑的 openoffice,效能差距如何,這些都影響使用者是否願意在這環境上面繼續用下去,但我們這些Linux 愛好者根本不在意這些,gtk 與 QT 例子,一個完全 open,一個把持在商業公司手上,二者的聲勢就有不同,因此,個人認為 Linux 受到歡迎關鍵在於 Linux 一開始就採取開放性的態度,不為任何一家商業公司所把持,並不在於 Linux 任何功能上有多先進於其他作業系統,也就是因為如此,Solaris 當年若也 open source,對我們來說,只是 open source OS 多了一項選擇,就像 BSD 系列一樣,有一定存在與使用的比率,但要完全打敗某一個 OS,應該是做不到的事。

2006-04-24

XCIN -> OXIM

在 Linux 環境 下,我使用 xcin 2.5.3 當輸入工具有好一陣子了,對我來說,不管是否有其他輸 入工具更好用,xcin 滿足了我之前對於輸入法的需求,我覺得夠用了,就一直用 到現在,只是後來發現,xcin 有二個功能還沒有跟上來,讓我開始有用其他輸入 工具的想法。一是 xcin 使用 PCF 字型,不是用 ttf 字型,而我使用的 PCF 字 型是 twmoe-kai,這套字型字數有限,很多字都沒有包含在裏面,像是"撐"與"瀞 "。第二個問題是,xcin 很多字打不出來,不過這點應該與第一點是一體兩面的問題。

我選擇了 OXIM 來當我下一個輸入工具,在編譯 oxim 之前,需要滿足 libtabe 及 libchewing 的 dependency,我下載了 libtabe-0.2.6 回來編,至於 libchewing 的酷音輸入 法函式庫,我用不到,就把它給 disable 掉,裝起來之後,發現 oxim 有二點功 能很棒,一是 oxim 使用 ttf 字型,這也是我換輸入法最主要原因,也因為使用 ttf 字型,輸入中文時,選字視𥦬美觀多了。二是,我原本用 xcin 時,很多程式 都得在 zh_TW.Big5 的 locale 下執行,xcin 來輸入中文,現在換了 oxim 之 後,已經不需要這麼做,只需要指定 XMODIFIERS 的環境變數為 oxim,不管是在 那一個 locale 底下,都可以叫 oxim 出來,oxim 真是太強悍了。

oxim 好用是好用,不過我發現到了在某些應用程式下,原本 xcin 不會出問題, oxim 會出問題的情況,像是 openoffice,在輸入中文時,輸入過程的鍵盤動作, 都會讓 OOo 記憶下來,這造成很大的困擾,可以說這不解決,OOo 就無法搭配 oxim 輸入中文。

2006-04-18

The simpler, the better

剛看了一篇 Why Windows is less secure than Linux 的blog,裏面有二張很有趣的圖,分別是 apache
ISS服務一個 html 的 request 時,所進行的 system call,由這二張圖可以看出ISS在服務 html request 時,背後所進行的 system call 要比 apache 複雜許多,雖然程式寫得複不複雜也不見得就代表了什麼樣問題,充其量也只是愈複雜愈容易出錯而已,只是這二張圖讓我想起去年在修課時,課堂上所提及的"若是有一個模型可以解釋一個問題,這個模型愈簡單,那麼,這就愈會是一個好的模型",這句話與這二張圖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自已也在寫程式,面對一個程式問題,在下手之前,我應該也要想想,有沒有任何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最簡單的,而不是寫了一大串的程式才發現其實有更好更簡單的做法可以解決這問題。

2006-04-17

Blog, the 5th estate

古歐洲封建時代,社會分為3個階級,最高為教會,再來是貴族,最後是平民,這三個"階級",英文稱之為 estate。後來因為媒體的興起,扮演了批判社會的角色,影響力愈來愈大,儼然成為了一種勢力,英文更是稱媒體為 the 4th estate,中文稱之為"第四權"。

現在的社會,媒體的力量真的是很大,就拿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來說,一般人恐怕不太有機會能夠知道他每天都在做什麼,我們都得靠媒體(有時候是狗仔!)的報導才能知道他今天到了大陸的那些地方、在國共論壇裏的演說內容,以及和胡錦濤講了什麼話等等,而我們就會很自然而然地在我們的腦海中就留下這樣的印象,久而久之,我們就會以這樣的印象來判斷某個人,甚至在選舉的時候做出選擇或不選擇他的決定。

現在,靠著網路的發達,blog 這個俗稱"部落格"的玩意兒,也漸漸地形成一種文化,扮演了批評時事的角色,聽說光是美國地區的部落客(也就是 blogger,寫 blog 的人)就已經超過百萬人,這百萬人若是同時發表對某件事的評論,再透過網路的傳播,網友再對其回應,這形成的輿論就會很可怕了,其影響力不容小覷,也難怪英文已經稱 blog 為 the 5th estate(中文為"第五權")了。

2006-04-15

我使用 Linux 當 desktop 的原因

同事有一次跟我要一個文件,我確定那份文件在我的筆電裏面,但是忘了放那個目錄,所以我很自然地在 xterm 底下用 find/grep 找那份文件,同事看我操作 Linux 的方式,已經與大多數同事操作 Windows 不同,這時同事跟我說了一句話,"Neo,已經完全沒有人知道你在做什麼了",同事又問我:"為什麼你要用Linux 當 desktop",我想了一下,這似乎不是三言二語可以說得完的。

我使用 Linux 當 desktop 的原因:
1,Linux 可以很簡潔,不佔空間:我使用 Slackware 10.2,系統裝完之後再把不要的 package 拿掉之後,整個 OS 只佔掉了我大約400mb的硬碟空間,這比起windows 動不動就佔掉幾G來說,小太多了。
2,Linux 因為 GPL 的特性,OS全部的細節都攤在你面前,你愛對它怎樣就怎樣:Linux 對我來說,完全沒有任何"黑盒子",我可以對它有100%的掌握,對於某些功能不滿意,我可以找到相對應的 source,改掉我不喜歡的地方、加上我想要的功能。這在 windows 根本做不到。
3,Linux 給了我一個很方便的 C/C++ 開發環境:Linux 有 GCC,在 x86 的效能上或許比不上 intel 自家的 compiler,但是它卻是大多數 GPL 程式碼 default的 compiler,任何 GPL 的程式,我都可以在 GCC 底下編譯起來玩,很方便。
4,Linux 底下大多數的應用程式不用錢,但品質已經超過或至少逼近 windows 同樣性質的程式:我在 Linux 環境下,常用 seamonkey、adobe reader、OpenOffice、gaim 等程式,回到 windows 環境,我一樣用這些程式,這與我在那個平台做事沒差別。
5,Linux 不受病毒侵襲:我常看同事為了病毒,不是一陣子就得重權 windows,不然就是裝一堆防毒軟體,把 windows 的效能搞得很差,我用 Linux 完全沒這困擾。
6,Linux 的 TCP/IP 完整,可以做很多網路服務:server 應用就不談了,我的 desktop Linux 也有把 iptables 開起來,把一些不必要封包擋在外頭,更提高了安全性。

這是我這麼多年來用 Linux 當 desktop 的理由,不過,比起這些,我覺得習慣應該才是 Linux 真正綁住我的原因,我已經很習慣 Linux 做事的方式,回去用 windows,只會綁手綁腳,OS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使用者更方便地使用硬體及軟體,Linux 讓我很方便地做到這一點,所以我用它。

2006-04-10

半強迫大眾使用 ETC?

我今天如同平常一般地經過國道三號七堵收費站回家,國道三號的七堵收費站只有7個車道,我想,當初在設計這個收費站時應該是考量到七堵是小站的關係,所以車道不用像樹林收費站那麼多,只是前一陣子因為 ETC 車道的關係,撥了二個車道出來,因此只剩下5個,不過也夠用了,但是我今天進站時,遠遠地就看到有二個非 ETC 的小型車車道的上方有個 X 的符號,剛看到的那一刻,想說,少掉二個,再怎麼樣也還有三個車道可以走,但是後來看到大家都擠到同一車道來,我才知道,原本非 ETC 車道的五個車道,分別是3個小型車回數票車道,一個現金車道,一個大型車車道,今天少掉了二個小型車車道之後,就只剩下一個車道,也難怪大家都跑到同一車道來,不知道這會不會是半強迫大家使用 ETC?

2006-04-06

狗仔文化之於台灣的價值

這幾天,城仲模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最新的結果是他主動辭去他的司法院副院長以及大法官的職務,我在這裏想要聊的,不是他該不該主動請辭,也不是去探究他是否說謊,這都太專業了,我也不想去探討為什麼他可以背著他太太搞外遇,那是他與他太太之間的事,我管不著,我想聊聊我對於狗仔文化之於台灣的價值。

根據報導,城仲模這件事會曝光,完全是某週刊去跟拍來的,當晚,某週刊還打電話給城仲模,向他確認跟拍到的人是否為他本人,原本城仲模否認有這回事,後來曝光之後,才又改口承認,其他媒體記者也是根據這本週刊去問城仲模,我好奇的是,在這個事件上,大家的焦點都放在城仲模及那個王姓女子身上、他的行為操守是否足以擔任司法院副院長這樣的職務,以及他這樣的行為是否符合社會大眾對於大法官的期待,而當城仲模講話前後矛盾的時候,大家都把該週刊拿出來當證據,彷彿若是沒有這本週刊的跟拍,其他的媒體也不會知道這件事。整個過程當中,我沒有聽到有人去討論為什麼狗仔隊可以去跟拍城仲模,什麼時候,狗仔文化在台灣居然也扮演了類似偵探的角色,從以前我們對狗仔的厭惡,到現在我們社會大眾得靠著狗仔來揭發一些事情時,我們似乎已能慢慢地接受狗仔文化,以及狗仔文化所給予台灣社會的價值。

幾年前,壹週刊及蘋果日報要在台發行的時候,我還記得那時候有一些討論是關於狗仔文化若是來台灣,台灣的藝人或是名人的隱私將不保,有些藝人還站出來反對狗仔文化,看起來,經過這次的事件,台灣社會還真的不能沒有狗仔。

2006-04-05

在職專班考試

前幾天去參加某學校的在職專班考試,這已經是我這個月的第三次考試了,有那麼一點心力交瘁的感覺,利用業餘時間來唸書與利用課餘時間來工作,同樣都很辛苦,這樣二頭燒的生活,我已經過好多年了。

我報考的這所學校與其他學校有二點不一樣,第一個是他們的筆試與口試同一天舉行,這讓我覺得非常方便且非常省事,不用再考過筆試之後再等口試通知,"等待"一直都是一件令我很討厭的事。第二點不同的是在職專班的筆試是與碩士一般生一起舉行,也是為這個樣子,當天早上路上真的很塞,考試時間開始了,我還沒到學校,這是我考過這麼多試以來,第一次沒在考試時間準時進入考場。

口試的時候,我發現口試委員問的問題,大部分圍繞在三個重點,第一針對我的工作及學經歷背景,了解我之前非本科系的學歷是否有把握且足夠應付未來入學之後另一個領域的課業,第二針對我提出來的研究計劃,詢問可行性及我是否做過類似的研究或是實驗,以確定此研究計劃是可行的,第三針對我的研究計劃,詢問該校有那位老師可以給予我相關的指導以及我想從該位指導老師身上得到什麼樣幫助。針對第二項及第三項問題,我覺得口試委員倒是有認真在口試,而不是很片面地看我的大學成績,這也令我對該校有了不一樣的想法,我甚至覺得,若是我的第一志願沒有考上,我會很願意把這所學校當我的第二志願。

由於今年抱著一定要唸在職專班的心態來考試,所以,我一次報了三所學校,不管最後考上那所學校,我都一定會去報到,也一定會去唸,唸了之後,真的發現沒興趣再看要如何解決,這次,我不要再像以前那樣輕言放棄了。

我一直都認為唸書本身所能得到的直接收穫與工作是無關的,當然,學歷除外,所以我選擇唸在職專班來補足我的碩士學歷,這也是我唸在職專班最主要的目標,在資訊業界工作這麼久,還是得有個本科系的學歷,以後要做其他相關的事也方便,例如教學、顧問等等。

不過也由於在等以及準備其他學校的複試通知,手邊一些自已要完成的軟體計劃也就暫時擱置,對我來說,在等待的同時,實在也沒有心思去想其他的事。只是我倒蠻希望唸在職在職專班的同時,能得到一些其他的收穫,像是學校的資源、認識不同領域的同學、觀念上面的 input 等等,若是能透過唸在職專班得到這些收穫,那麼,不管我最後申請到那所學校,這整個過程當然都會是值得的。